“产改”科技特派员攻关记
日期:2024-06-06 发布者: 重力 低压铸造模具
       

  “槐教授你来啦!你看,现在干活比以前轻松多了,还特别出活。”日前,位于江苏省高邮市卸甲镇的江苏金飞达电动工具有限公司车间里,清理铸件的工人抬头向来人招呼道。

  槐教授名叫槐创锋,是华东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的副教授,去年被委派到卸甲镇担任科技副镇长。同年11月,被高邮市产改联席会议办公室聘请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科技特派员,负责与金飞达电动工具有限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对接,立足公司制作需求来做技术攻关。

  金飞达是国内著名的电动工具生产企业,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长期以来,有个难题一直无法破解。“铸铝件孔槽边缘去毛刺,是生产流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序,以前都是人工打磨,效率不高,订单一多,工人就得加班加点,有时连管理人员都要上一线‘磨毛刺’。”刚进企业驻点,槐创锋便收到求助信息。

  虽然槐创锋在学校时也经常跟企业合作研发一些项目,但像这次直接奔着问题去,需要迅速解决的情况,还是第一次遇到。面对企业渴求的目光,从事自动化专业研究的槐创锋虽然有点忐忑,但又感到责无旁贷,因自己是工会派到企业的科技特派员,而公司制作又关乎很多职工的“饭碗问题”。

  接下攻关任务后,槐创锋整天泡在厂里,与劳模创新团队、企业技术负责人和一线工人深入沟通。经过一番调研,槐创锋稍稍松了一口气:因为从专业方面技术角度来讲,变人工去毛刺为自动去毛刺完全可行!很快,他和劳模创新团队及企业技术人员一道做出两套改进方案,同时又联系了学校的同事,还对接了上海、昆山的两家自动化装备企业,打算研制设备。

  本以为事情到此基本上算成功了,可在开会论证时,一个新问题冒了出来——设备的成本!对企业来说,成本是不得已考虑的核心问题,按照之前的方案,成本远远要高于企业的承担接受的能力。如何将成本控制在企业的合理承受范围,还可以符合企业的技术方面的要求和生产效率,是这次任务能不能完成的关键。

  槐创锋立即和两家装备企业交流探底,最终确定,由昆山的装备企业按照槐创锋的设计的基本要求进行设备改进,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进一步压缩成本,先和金飞达合作安装两套设备做试生产,然后再推进下一步的合作。

  如今,金飞达建立了自动化铸铝件去毛刺工作站,6台(套)机器人对毛刺打磨实行自动化处理。“以前靠人工打磨,完成一件至少需要半小时,现在单台机器去毛刺不过两分钟,不仅速度快了几十倍,也让操作工的人身安全得到更好保障。”操作工杨锋说道。

  作为江苏省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首批试点县(市),高邮市将“产改”工作与科技镇长团工作相结合,聘任了8名科技镇长团成员为“产改”科技特派员。截至目前,科技特派员累计走访企业近500家次,为金飞达等一批企业对接高校专家开展合作35人次,动态解决技术需求62项;为企业宣讲科技知识、人才政策等近20场次,培训产业工人约2000人次。(工人日报记者 王伟 通讯员 戴顺阳)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48812】笨鹿机器人打磨去毛刺作业站助力蔚来轿车30万台车下线
下一篇:
关于缓解老城区医院周边交通压力的探索与实践